【百傳媒專欄作家】撰文 / 謝俊明 律師
政治利益?
在當前台灣的政治氛圍中,關於兩岸關係和國家認同的討論經常成為焦點。近期,前總統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的一番言論,再度引發了關於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激烈討論。尤其在他提到“中華台北”等同於“中國台北”的表述後,無數人對其政治立場及對國家認同的真實性產生質疑。這番言論是否背後隱藏著選舉利益的考量?是否僅僅是政治上為了迎合某一方而改變立場?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深思。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6條規定,中華民國的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這是台灣國家身份的象徵,這其中包括政治、文化、國旗等多方面的核心價值。
然而,當一些政治人物,特別是如馬英九這類的政治人物,曾經自詡為“經國學校”的學生,且又曾在蔣經國總統任期時國慶呼喊口號認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反攻大陸」等目標時,今天其基金會大將表示“中華台北”等同於“中國台北”,卻未見馬英九表示反對,這無疑是一種矛盾的表現。這不僅涉及到個人身份認同的變動,也顯示出在不同政治利益下,某些政治人物可能會對自己過去的立場與現今立場產生「昨非今是」之混淆。
馬英九在選舉期間曾多次強調自己是“台灣人”,也過去在其他場合中又強調自己是“經國學校”學員,這種多變的言論表現讓人難以捉摸。在他任內,兩岸關係的調整是一個矛盾的過程,既有對中國大陸的親和,也有在台灣內部的強烈政治對立。從他的行為與言論來看,他的政治立場並非固定不變,從「經國學校時的反攻大陸」、「在選舉時總統時選舉造勢場合稱自己是台灣人」、「卸任總統後其基金會大將稱中華台北等同於中國台北」,顯見其政治立場多變性,是受到了選舉利益?還是圖窮匕見?或是一步一步展現其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其基金會執行長在中國大陸學生參訪台灣時,拒絕接受台灣學生遞過來的中華民國國旗。這一行為,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都顯示出對台灣國旗及國家的某種拒絕與否定。無論其背後的動機如何,這一行為都會讓人質疑其是否認同台灣的國家身份,是否認同中華民國這一法定國旗的象徵意義。
對於台灣學生來說,這一行為無疑是對國家認同的冒犯。中華民國國旗是台灣人對自己身份與國家認同的標誌,對其的拒絕反映了某些政治人物在面對兩岸關係的微妙平衡時,對自己的立場缺乏清晰的界定。此舉也引發了關於政治利益與個人立場的討論——是在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上妥協?還是出於政治考量的選擇?
台灣的政治人物,尤其是高層領導,應該對國家認同有堅定的立場,而不是不斷調整立場。馬英九及其基金會執行長的言論,無疑激起了對兩岸關係、國家認同及政治立場的激化。作為國家曾經的領導人,應該具備清晰的國家認同觀念,而不是隨著時局的變化而搖擺不定。只有這樣,台灣才能在兩岸關係的複雜局勢中,找到一條堅定且具有理想的發展道路。
加入百young生活,讓你心情每天更young!
More Stories
將李多慧扛回家CoCo都可公益拍賣人氣旺
影/仁愛之家董事長看高虹安:最真誠的市長姐姐
中市天津年貨大街開跑 機車、iPhone16等你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