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傳媒 專欄作家】文/ 運動心理諮詢師 陳泰廷
孩子比賽為什麼感覺「狀態變差」? 小心他已經被定義成「練習型選手」!
在比賽場上,你或許曾看到這樣的情景:
明明孩子在練習時表現得很不錯,但一到比賽,卻像變了一個人。感覺沒什麼動力和拚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要比不比、放棄比賽」的態度。
很多父母和教練會下結論:孩子就是容易「慢熱」、「抗壓性差」、「缺乏自信心」。這些原因像是改不掉的壞習慣,或者天生性格就是如此。但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有時候隱藏在「孩子比賽前的心態」。
***兩種極端比賽狀態
當一名選手一開始就認定這是場「不可能贏」的比賽,心裡覺得再努力也沒有用時,他的比賽走向通常會出現兩種極端:
1. 放鬆享受派
既然輸定了,那就乾脆沒有壓力,盡情享受比賽。這種狀態反而能激發潛能,孩子專注在挑戰和過程,打得更輕鬆自在,甚至出乎意料地好,變成傳說中的「黑馬」。
這正呼應了心理學家 Csikszentmihalyi 的 心流理論 (Flow Theory) ——當人全神貫注於當下挑戰時,會進入一種「心流狀態」:壓力降低、時間感消失、專注力極高,往往發揮超水準表現。就像孩子在玩得很專心時,會忘了時間、忘了旁邊的聲音,整個人完全沉浸在當下。
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反正贏不了」的情境下(例如國小挑戰國中選手),因為輸了沒有丟臉,反而更能卸下輸的包袱,勇敢放手一搏,挑戰大怪獸,既刺激又沒有壓力,結果往往打得比平常更好,甚至做出更令人驚喜的表現。
2. 消極放棄派
另一種情況則相反。孩子抱持「反正不會贏」的想法,於是消極應付,動作隨便做,心態早已放掉比賽。
這樣的狀況常見於孩子多次輸給同一位對手之後,內心累積「努力也沒有用」的經驗,逐漸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就像一直推一扇怎麼推都推不開的門,最後乾脆不推了。
久而久之,他相信輸的情況不會改變,會一再重演,不再相信努力能改變結果,最後被貼上了「練習型選手」的標籤 —— 練習時狀態好,但比賽卻老是發揮不出來。

More Stories
阿墨老師易經占卜生肖運勢大解密08.25~08.31
法律教室|砸店男不是現行犯? 警方只「口頭告誡」當場放人
法律教室|手機門號代表個人 亂借恐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