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聖聰/銘傳大學廣電系系主任
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這場勝選像是世代交替的號角,既宣告著「改革」的開始,也預示著舊靈魂的焦灼甦醒。鄭麗文語言強勢、形象新銳,但她上任後所面對的,卻不是「從零開始」的舞台,而是一個滿身舊傷的劇場。
國民黨的難題,不只是老化與分裂,而是結構性的,那是一套從列寧式革命黨體制演化出來、卻被時代遺棄的政治DNA。它強調上下服從、講究權力分層、信任密室協商,這讓任何改革者都像在石室裡呼吸。鄭麗文若想推動改革,必須同時對抗兩個敵人:體制的惰性與派系的自我保存。
無可諱言地,鄭麗文腳底下的地面並不穩固,黨內的資源分配與利益協商仍然綑綁在地方派系的邏輯裡。她沒有黨產、沒有穩固財源去培養團隊,也缺乏能長期支撐的知識系統與民調資料庫。更大的挑戰,是她面對的兩岸政治結構。國民黨向來自詡為「國共交流的中間橋樑」,但在過去二十年,這條橋卻被「買辦化」的利益網路污名化了,短期之內難以淨洗。
第三次的國共合作,本意是務實交流、消除敵意,但在延伸階段,出現了大量「中間人政治」包括企業、智庫、農會甚至媒體,都成了通道。這些人運作經貿,也運作政治。國民黨一方面想保持與北京的對話空間,一方面又無法完全掌控這條渠道,結果導致兩岸關係被「民間代理」滲透成買辦系統:既失去自主,也失去信任。民進黨在此間則順勢強化「主權防衛」的論述,讓國民黨的兩岸角色更顯尷尬。

鄭麗文若無法切斷這條灰色地帶的依附鏈,她的改革將只是另一種延伸版的「藍色買辦政治」。反過來說,如果切割得太快,又可能讓國民黨失去對外的經貿與交流動能。這是一場幾乎無解的平衡:既要對北京保持禮數,又要對台灣社會證明自己不是附庸。
鄭麗文面前的局勢,必須避免洪秀柱時期的教訓重演。洪秀柱曾經重新界定「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敘事,最終卻孤立無援。鄭麗文若沒有更強的政治手腕、更廣的協調資源,她很可能也會重蹈「令不出辦公室」的命運。
北京目前正在觀望;民進黨現在則有種種盤算。中共或許會藉此時機,重新招募對話窗口,用軟性策略吸納國民黨的兩岸論述,讓「藍色聲音」成為一種替代性統戰話術。而民進黨則好整以暇,持續操作「親中論述=背台利益」的框架,在輿論上固化藍綠分野。鄭麗文團隊若不主動重塑敘事,而只是被動防守,那麼國民黨的兩岸角色,恐怕將徹底淪為一種歷史姿態。
這正是鄭麗文的考驗:如何在「兩岸對話」與「台灣主體性」之間,找出第三條路線。她必須創造出能同時面向台灣社會與國際社會的語言,一種不必附和北京、也不必與民進黨對罵的敘事策略。唯有如此,國民黨才能從「他者的影子」變回「自我敘事的主體」。
這條路並不容易。鄭麗文團隊要重建的,不只是黨,而是一種政治信任。她要面對的是深藍選民的忠誠焦慮、地方派系的現實算計、青年世代的情感疏離,以及民進黨以國家機器強化的輿論結構。這四股力量,任何一股都足以讓她和未來的團隊折翼。
當藍色的暮光漸漸退去,鄭麗文與國民黨所面對的,其實不只是政治的考驗,而是一場關於「信任」與「世代」的第三條路。一旦國民黨執著於成為過去的自己,便會被歷史淘汰;如果願意重新學會呼吸、學會傾聽,或許仍能在民主的語言中找到新的座標。
真正的「諸神的黃昏」,並非所有神祇盡數死去,而是舊信仰讓出空間,為新信念誕生鋪路。如果國民黨的第三條路,願意讓過去的榮光歸於歷史,並且將未來的權力交還給新的世代,這場黃昏也許就不是終點,而是一道黎明的前奏。
More Stories
邏輯的養成與媒體識別:數位時代的清醒之道
當台股天天漲停 為何中小企業卻在「GUCCI」?
夜空中的雙龍吐珠 杜聖聰解密竹蓮寺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