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5 日

百傳媒

BAITIMES

行政院「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AI助攻公共治理

記者談曉泉/綜合報導

行政院日前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正式邁出台灣 AI 發展制度化的重要一步。此法案以「建構 AI 發展與應用良善環境,打造臺灣成為人工智慧島」為願景,除涵蓋產業創新外,更將公共治理視為 AI 發揮關鍵影響力的重要場域,協助政府部門提升行政效率與公共服務品質。

行政院指出,隨著大數據、雲端運算與 AI 技術日益成熟,政府將善用 AI 作為決策與行政管理的輔助工具。透過法制框架的建立,未來各機關可在兼顧透明度與問責機制下,導入 AI 於公共治理,推動數位轉型。

在公共治理應用上,AI 將可提供多元價值:

  • 智慧決策:透過 AI 分析交通、都市規劃、社會福利等龐大數據,提供科學化政策建議。
  • 行政效率:藉由 AI 自動化案件審查、文件檢核與民眾查詢,大幅縮短行政流程。
  • 公共服務:AI 能依據不同民眾需求,提供個人化服務與資源推薦,提升服務貼近度。
  • 預警監測:於災害防救、公共衛生等領域,AI 可即時分析數據,協助政府提前布署。

然而,專家也提醒,AI 導入公共治理雖具潛力,但仍存在挑戰與隱憂:

  • 資料隱私與安全:政府部門掌握龐大個資,若缺乏完善保護,恐引發資訊外洩風險。
  • 演算法偏誤:若訓練數據存在偏差,AI 可能導致決策結果不公,影響政策公信力。
  • 透明度與問責問題:AI 決策過程若無法被解釋,將削弱民眾對政府決策的信任。
  • 過度依賴風險:AI 應作為輔助工具,最終決策仍需保留人為判斷與倫理把關。

行政院表示,草案中特別針對「高風險 AI 應用」提出規範,要求建立責任歸屬與救濟制度,並強化 AI 應用的審查與透明機制,確保人民權益不受侵害。未來將以跨部會、公私協力的方式推動 AI 應用,並同步提升公務人員 AI 識能與倫理意識,平衡創新與風險控管。

隨著「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推進立法程序,台灣將在 AI 公共治理上開創新局,不僅提升政府效能,也將在亞太區域率先樹立智慧政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