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2 日

百傳媒

BAITIMES

貧困窮小孩轉身為創投天王 邱羅火譜寫傳奇人生

記者談曉泉/綜合報導

台灣首部半導體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正在各地上映,完整呈現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現年78歲的邱羅火正是片中的受訪者之一,映照著紀錄片中影像,邱羅火眼神中閃爍著年輕時的激情,也蘊含著跨越半世紀的智慧與歷練。「當年我前往美國才28歲,今天我78歲,跨越半個世紀,我們窮,但我們爬得起來,這一生我覺得一路走來很驕傲!」這也是他人生的最佳寫照。

家貧志堅,從交大走出第一步

邱羅火出生於貧苦家庭,自幼便立志翻轉命運。他憑藉勤奮與毅力考上交通大學電信系,當時就展現出過人的管理才能。擔任伙食班主委期間,他親自跟隨伙夫至魚市場標魚、採買食材,推動預算總量管制,節省經費,初次體悟自己「不適合做研究,適合做管理」。

畢業後,他進入環宇電子任製程工程師,正當仕途漸開,卻因美商ITT來台而重新思考人生方向。他毅然離職,選擇報名工研院新成立的電子中心計畫,成為台灣第一批赴美受訓的IC工程師。

RCA種子計畫,播下台灣半導體的根

1976年,邱羅火與其他18位年輕工程師共同被派往美國RCA公司學習半導體製程與IC設計。那一年,他才28歲,每日補助僅18美元,連一個漢堡都嫌奢侈。但正是這段苦行僧般的日子,成就了一群肩負家國希望的科技拓荒者。

他們不僅學習技術,連美國工廠的管理制度與成本會計也鉅細靡遺地吸收、整理、轉化,目的是讓這些技術可以「落地」台灣。在1977年示範工廠成立後,六個月內良率突破七成,遠勝原技術母廠RCA的五成,讓美方震驚不已。「RCA最後悔的,就是把技術轉移給台灣」邱羅火笑說。

臨危受命,主持國家標準實驗室

邱羅火在工研院除了參加RCA 的IC設計及制造技術,共同建立台灣第一座IC廠;接著在民國68年參加國家電腦、中美斷交後、70年參與雷達𥔵控管技術引計劃;民國70年代台灣電腦工業起飛、主持了電𥔵干擾實驗室籌設計劃,並獲美國FCC認可,從此電腦外銷只要這個實驗室測試通過即可;最後他還臨危授命,主持國家標準實驗室的計畫,在兩年四個月籌建完畢,並提供服務給業界及推動國與國之間的雙邊認証關係。

中年創業,成就創投界四大天王

返台後的邱羅火沒有止步,他不斷進修會計、財務、經濟知識,為日後的轉型創業鋪路。48歲那年,他成立自己的創投公司,從零起步,投入資本市場,成為台灣創投界四大天王之一。

至今,他已投資超過四百家公司,橫跨台灣、美國與東南亞,協助無數科技新創擴展版圖。他不僅是投資者,更是創業者的啟蒙導師,陪伴無數年輕企業走過風雨,也經歷上市、併購、重整等重大企業變革。

回饋社會,公益捐款1.4億元

邱羅火不忘初衷,長年投入母校交大的校務發展與社會公益,陸續捐款達1.4億元回饋社會;他深信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因此在演講中常鼓勵學弟妹:「不要只做專才,也要成為通才,拓展視野與興趣,讓人生更多元、更有力量。」

他將自己的經歷與心路歷程整理成《從茅寮細孲仔到台灣創投天王:邱羅火口述歷史》一書,不僅是回憶錄,更是台灣半導體發展史的第一手資料。他在書中直率剖析成功與失敗案例,分享「直球對決」的行事風格,也留下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許。

對話未來,點燃希望

儘管已年近八旬,邱羅火依然關注台灣社會與產業脈動。他擔憂年輕人怕壓力、怕挑戰,喪失改變世界的勇氣。「我們當年什麼都沒有,還是做到了。現在資源這麼多,年輕人更應該挺身而出。」 從貧困茅舍走出,踏上美國技術取經路,再到創投帝國的建立者,邱羅火的人生,是一部台灣產業崛起的縮影。他不只是創投聞人,更是造山者與竹科先行者,他用一生向世界證明:台灣可以,年輕人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