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9 日

百傳媒

BAITIMES

圖 /大島健一 老師

旅行!不是換個地方睡覺 而是讓心重新呼吸

文/負能量釋放 大島健一

旅行的意義──當你離開熟悉的地方,心也在換氣

有時候,我們以為需要的是假期,
但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讓心重新呼吸的空間。

整年忙碌下來,城市的節奏像一道看不見的壓力牆。
每天穿梭在同樣的路上、進出同樣的電梯、面對同樣的牆面,
時間久了,大腦進入「警覺慣性」——
你不一定在焦慮,但總覺得疲乏、煩躁,甚至麻木。

心理學裡有個理論叫「注意力復原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它指出:人類需要新的環境刺激,來重啟專注力與創造力。
這正是為什麼,一出門看到不同的天空、聽見海浪或鳥鳴時,
心就自然地鬆開了。

那不是逃避,而是大腦在「換氣」。
環境讓人累,旅行讓人醒。

在催眠領域,我常說:「你的潛意識,記得每一個空間的情緒。」
有人一走進公司就緊繃,因為那裡被標記成「壓力區」。
有人回到老家就平靜,因為那裡是「安全區」。
潛意識會將情緒與地點綁定,形成無形的心理地圖。

旅行的療癒力量,就在於它暫時打破這張舊地圖
你離開了那些壓力場域,
暫時不再扮演老闆、員工、伴侶、父母的角色,
而是回到「人」最原本的樣子。

在新的空間裡,潛意識不再防衛,
你開始感受到風的溫度、陽光的方向、身體的呼吸。
那不是逃離現實,而是暫時讓心「重新整理」。

旅行,不是換地方,而是換狀態。

我常旅行,並觀察到人在旅行時最真實。
平常在生活裡戴的面具,會在陌生環境中慢慢脫下。
因為沒有人認識你,也沒有人期待你扮演什麼角色。
你可以安靜、可以迷路、可以什麼都不解釋。
這樣的自由,其實是靈魂最熟悉的狀態。

催眠治療中,我們讓人進入深層放鬆的狀態,
那時候的心,就像在旅行。
人在催眠裡回到「自己」,
人在旅行時,也在重新認識「自己」。
兩者的共同點是:都讓潛意識有機會呼吸。

旅行的意義,不在遠方,而在於距離。
那個距離,不是從台北到巴黎,
而是從「必須成為誰」到「我可以只是我」。

當你能離開熟悉的地方,
其實是在離開那些被你定義太久的樣子。
你以為自己是去放鬆,其實是在進行一次「內在換氣」。
而這份換氣,會讓你回到生活時更有餘裕。

如果你最近覺得累,不一定要出國。
換個街區、散步到沒去過的咖啡館、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也行。
那也是旅行。

旅行不一定要遠,
它只是提醒你——生活還有別的角度。
而當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你的心,也正在學會重新呼吸。

加入百young生活,讓你心情每天更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