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談曉泉/新竹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與立達國際法律事務所等共同主辦「風城未來事 Next Hsinchu 城市沙龍」系列活動,以新竹市發展為核心,希望打造跨越地方、中央,以及跨縣市區域治理的討論平台;第一場邀請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林思銘、新竹市議員黃文政、交通網紅吳祥瑀,一同討論新竹交通議題。

何志勇提出「悅行新竹」概念,主張新竹市區鐵路「立體化」(地下化/高架化)、串聯新竹前後站步行空間、興建新型新竹轉運站,並增加附屬商店營運,同時可考慮針對上班尖峰時間由新竹縣進入新竹市竹科通勤車輛收取通行費,並增加免費接駁交通工具,以有效降低塞車問題。

網紅臉書粉專《企鵝交通手札》創立人吳祥瑀表示,新竹交通不需要用原子彈炸掉,也可以有解方。新竹交通應該有兩大改善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環境與步行環境。就前者來說,竹科帶來大量外來年輕人口,竹科聯外交通非常重要;早在1990年代大新竹地區,包括新竹市、竹北等都有捷運與輕軌規畫,到近年才有四條輕軌的路網規劃,但因為新竹縣市、中央地方政黨不同,規劃不同調;加上新竹統籌分配款不夠,因此需要中央挹注;而有了大眾運輸網後,就需要人行步道環境,減少私家車使用。新竹必須在「穿著衣服改衣服」的狀況下,提升人行道普及率。

新竹市議員黃文政說,新竹歷年死傷人數節節升高,自行車死傷人數從2017年到2024年,大增128.4%;機車死傷人數也大增75.4%。而依據2024年的事故熱點統計,包括文昌街、西大路、北大路、南大路、光復路、食品路等處,都是市民上下班或上下課尖峰時間必經地點,且事故多以機車為主。新竹是老舊的城市,市區範圍不大、道路狹小,因此民眾多以機車代步。新竹務必要提升大眾交通普及率,同時也要跨局處宣傳,提升民眾交通觀念。

來自新竹縣的立法委員林思銘表示,新竹縣有幾大交通瓶頸,包括光明六路的竹北交流道、自強南北路到經國橋,以及公道五路出口,這些道路每逢上下班,甚至下大雨就塞車。目前竹縣正在做環北路增設竹北第二交流道,以及竹北交流道改成全套立體交流道的可行性評估;而經國橋竹縣也規劃用12億改善,但竹市方面卻沒有做改善規劃,雙方應該增加合作;此外,台68快速道路是台灣唯一一個沒有連接到高速公路的東西向快速道路,目前正積極向交通部爭取楊頭高架連接台68線,但交通部仍沒有定案,呼籲中央加速評估。

前交通部長葉匡時認為,大新竹交通要改善,首要是新竹縣市擴大合作,除交通外,民政、衛生都要考慮;此外,由於交通部每年預算有限,因此需要權衡優先次序。新竹輕軌從規劃到完成至少要20年,現在緩不濟急;反之,增加公車班次能更有效舒緩人流。最後,由於新竹道路太小,從交通3E觀點看,交通工程(Engineering)效果有限,要用交通執法(Enforcement)跟交通教育(Education)來改善。

何志勇表示,台灣一整年A1交通事故死亡3000人,而美國打了20年的阿富汗戰爭死亡不到2500人,台灣交通問題亟需改善。新竹是一個中型城市,一乘一公里見方,代表新竹是步行城市,然而新竹卻沒有足夠腳踏車道與人行道,所以過去幾年腳踏車傷亡才會增加,因為電輔車增加,但新竹道路仍沒有專用機慢車道。

何志勇最後提出「悅行新竹」的願景,首先,新竹應將北新竹至經國路與中華路交叉口的鐵路路段高架化或地下化,將老舊城區土地活化運用;第二,將鐵路空出後,新竹車站前站後站就可串通,從新竹公園至東門城圓環就有廣大步行空間;第三,前後站生活圈串連後,興建新型的新竹轉運站,進一步模仿南港CityLink模式,整合商辦與增加附屬運營商店,可最大程度活化新竹車站周邊商圈。

最後,何志勇拋出可思考方向:為解決竹科交通流量問題,或可考慮學習「紐約經驗」,在上班尖峰時間,收取由新竹縣通往竹科的私家車通行費,同時增加免費接駁交通工具,而所收費用作為交通基礎建設共同基金,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
More Stories
高雄學生服專賣店在地30年 見證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青春回憶
花蓮「尋Way花路」電子集章活動11/9最後一日 消費證明登錄至11/12、電子兌換券使用至11/24
花蓮「尋Way花路」電子集章活動倒數計時集章王衝刺抽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