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負能量釋放 大島健一
《逃避的代價──閃兵案與人性的鏡像》
這一週,全台都在談「閃兵案」。
有些人譴責,有些人辯解,也有些人選擇沉默。
但不論立場如何,這場社會爭論其實正照出一面鏡子——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是「逃兵」。
只是有人逃的是兵役,有人逃的是責任,
更多人逃的是自己的恐懼、焦慮與無力感。
心理學上,逃避是一種防衛機制。
當壓力太大,大腦會啟動「否認」與「合理化」。
否認讓人暫時不去面對現實,合理化讓人覺得「我有理由」。
這樣的自我欺騙,其實是生存本能。
因為當我們覺得自己撐不下去時,
「逃開」成了唯一能保住理智的方法。
問題不在於逃,而在於——逃久了,就忘了回來。
那份暫時的安全感,會變成枷鎖,
讓人以為「不面對」就能避免痛苦,
卻沒發現,那份未被處理的焦慮,
早已在潛意識裡發酵成更深的恐懼。
在我多年的催眠工作裡,看過無數個案的逃避。
有人逃避婚姻,有人逃避事業,有人逃避自己。
當他們閉上眼、進入潛意識時,
那個「逃跑的自己」往往不是壞人,而是受傷的孩子。
那個孩子不懂責任、不懂勇氣,
他只是太害怕再次被批評、被否定、被遺棄。
催眠不是讓人忘記,而是讓人重新理解。
當一個人能回到那個「想逃的瞬間」,
理解自己為什麼那麼怕、那麼想逃——
那一刻起,他就開始真正地回家。
逃避的背後,藏著罪疚。
很多人表面若無其事,心裡卻在審判自己。
有人拼命工作想贖罪,有人假裝灑脫,其實夜裡難眠。
還有人選擇自我懲罰,否定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真正的懲罰,不是被外界指責,
而是那句揮之不去的:「我不值得被原諒。」
而我想說的是——理解才是救贖。
理解那個逃避的自己,不代表寬容錯誤,
而是承認「我那時候,只是還不夠成熟」。
當你能誠實看見那個版本的自己,
逃避就不再是軟弱,而成了自我覺醒的起點。
這起「閃兵案」之所以引起共鳴,
不是因為大家都在看別人怎麼逃,
而是因為我們都在問自己:
如果換作是我,我敢不敢面對?
逃避的代價,不是毀滅,而是延遲成長。
而面對的代價,是痛——但那是會讓人成熟的痛。
人性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我們不逃,
而在於——逃過之後,願意再回來。
加入百young生活,讓你心情每天更young!
More Stories
選手們注意! 給正在準備比賽的你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追憶總統府前資政丁懋時
爭取輝達總部落地 新竹縣三強聯手黃金機會